La première traduction des Entretiens de Confucius en Europe : entre le li néo-confucéen et la ratio classique

Fiche du document

Date

2011

Discipline
Type de document
Périmètre
Langue
Identifiant
Collection

Persée

Organisation

MESR

Licence

Copyright PERSEE 2003-2023. Works reproduced on the PERSEE website are protected by the general rules of the Cod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r strictly private, scientific or teaching purposes excluding all commercial use, re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o the public of this document is permitted on condition that its origin and copyright are clearly mentionned.



Citer ce document

Thierry Meynard, « La première traduction des Entretiens de Confucius en Europe : entre le li néo-confucéen et la ratio classique », Études chinoises. 漢學研究, ID : 10.3406/etchi.2011.961


Métriques


Partage / Export

Résumé En Zh

The first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 Europe. The publication in Paris of Confucius, Philosopher of the Chinese (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1687, hereafter CSP),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European sinology. This work, which may truly be called an encyclopaedia of Chinese thought, was the result of one hundred years of collective effort by Jesuit missionaries in China. Notably, it presente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ranslated into Latin and presented with commentaries from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in Europ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book spread the name of Confucius, a Latin transliteration of Kong Fuzi, or Master Kong, throughout Europe. It subsequently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intellectuals such as Pierre Bayle, Malebranche, Leibniz, and Voltaire, imposing upon them the image of a philosophical China— an image which persisted until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CSP, first from the angle of the rediscovery in Renaissance Europ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then from the angle of the edition of the text itself.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were first used as teaching manuals for the missionaries newly arrived in China. Lat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Rites Controversy, the Jesuit translations defended Chinese culture and Confucianism, which had been accused of the sin of idolatry and superstition, as well as they defended the Jesuit enterprise itself, accused of jeopardizing the Christian faith.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CSP itself, its form and contents, in order to grasp the image of China, of Confucius and of his thought. The conclusion introduces a reflection on the possibility of recover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Analects.

«論 語 » 在 歐 洲 的 第 一 個 版 本 梅 謙 立 《 中 國 哲 學 家 孔 夫 子 》 (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 《 孔 夫 子 》 , 1687 年 ) 開 始 了 歐 洲 漢 學 。 它 可 以 被 認 爲 是 中 國 思 想 的 百 科 全 書 。 它 是 來 華 傳 教 耶 稣 會 士 一 百 年 的 努 力 的 集 體 果 實 。 其 中 , 第 一 次 在 歐 洲 引 進 了 拉 丁 譯 《 論 語 》 及 宋 明 注 釋 家 。 這 本 書 在 歐 洲 廣 泛 地 宣 傳 孔 子 的 拉 丁 化 名 字 , 即 Confucius 。 這 本 書 對 于 知 識 分 子 如 皮 埃 爾 培 爾 、 馬 勒 伯 朗 士 、 萊 布 尼 茨 有 巨 大 的 影 響 , 直 到 19 世 紀 , 把 “ 哲 學 中 國 ” 這 種 觀 念 強 加 于 歐 洲 。 論 文 的 第 一 部 分 提 到 《 孔 夫 子 》 的 歷 史 , 先 提 到 文 藝 複 興 發 現 古 代 文 明 這 種 處 境 , 然 後 提 到 本 書 的 寫 作 過 程 。 新 來 華 的 傳 教 士 利 用 儒 家 經 典 的 譯 文 來 學 習 漢 語 和 中 國 文 化 。 然 後 , 由 于 禮 儀 之 爭 的 原 因 , 中 國 文 化 及 儒 家 被 指 責 偶 像 崇 拜 及 迷 信 , 所 以 耶 稣 會 士 利 用 儒 家 經 典 的 譯 文 擁 護 它 們 。 同 時 , 這 些 譯 文 試 圖 擁 護 耶 稣 會 在 中 國 的 事 業 , 因 爲 他 們 被 懷 疑 破 壞 基 督 信 仰 的 正 統 。 論 文 的 第 二 部 分 分 析 《 孔 夫 子 》 , 它 的 形 式 及 內 容 , 來 發 現 中 國 、 孔 子 及 其 思 想 的 形 象 。 結 論 反 省 關 於 挖 掘 《 論 語 》 的 原 意 的 可 能 性 。

document thumbnail

Par les mêmes auteurs

Sur les mêmes sujets

Sur les mêmes disciplines

Exporter en